你問我:「流浪不是一個人揹個包包出去就是了嗎?」
我們試著想像,然後回答你。
流浪是一個使用氾濫的字眼,從流浪漢、流浪者計畫、流浪到淡水.
究竟這是一個被浪漫化的字眼?濫情的字眼?還只是一個專屬於不需
有一位朋友跟我說:「我小時候的夢想,是當一個有錢的流浪漢。」
我想,我們都有一個流浪的定義。而在我們的想像之中,流浪有幾個
一、文化取向
蔣勳曾在一場青年論壇裡說道:「城市的偉大是因為接受了所有在城市流浪的魂魄」
在那樣的城市之中,權利與財富不再成為衡量生命價值的唯一標準,
蔣勳又說:「巴黎,我稱它為有年輪的城市。城市的零座標軸,那是地理的中心,文化的中心,也是信仰的中心,從此開始漸漸擴張的記 憶不會被抹去,文化才開始累積。」
我們期待,台灣的城市也能接受所有在城市流浪的魂魄。人和人之間
二、離開舒適圈
謝旺霖曾在他自己的網誌中提及一段話:「你不知如何告訴她,你的流浪是為了學習面對自己的害怕,為了學習與貧窮和孤獨相處的緣故 。更不知如何告訴她,你正是藉由走向一些艱難與困頓之處,才會在 人生的每個環節上仔細思考著如何讓自己存活下來。」
Life always begins at the end of your comfort zone.
離開舒適圈,不一定代表你要餓到自己、衣不蔽體。只是離開你最熟
三、隨時開始,隨時結束
謝旺霖也曾說:「有很多人覺得自己要去旅行,要準備心情、準備時間,準備了那麼多,結果就沒有去旅行。準備,就變成了一種藉口。 」
對我們來說,流浪可以作為生活的一種方式,能具體而微地展現在生
四、對話與分享
林懷民先生曾說:「單獨旅行才可以跟自己對話,而且一個人就必須跟別人對話,例如你第一次到印度火車站排隊買車票,必須靠自己, 必須跟陌生人對話,你才能夠繼續旅程!同時我們規定要六十天,因 為一開始去的時候有興奮期、疲倦期。每個人的時間不一樣,但是都 會經歷過,所以要有六十天,才能從疲倦期、消沉期再度重新走回來 ,這個過程是在學習克服自己的害怕。」
我們期待自我的對話,但我們認為這些自我對話,最後始終是需要透